获奖情况:
"2023年度青岛市优秀建筑设计奖"一等奖
2024年度山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竞赛中获得优秀建筑设计方案项目三等奖
项目类型:城市公园广场(含地下停车场)
设计单位:青岛中房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成员:刘刚、于卫东、陈鲁石、吴志刚、赵海娟、任玫静、徐晓彤、杨亮、刘晓艳、崔程、张圣籴、李娟、闫洪五、陶皆润、王坤丽
编制时间:2023.8
No.1
一、项目背景
青岛市是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国际性港口与滨海旅游度假城市,蓝色经济领军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提出,构建"一主、三副、两城"的都市区空间结构。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激增,停车难问题日益严重,占路停车成为主要解决方式,可利用空间有限,特别是西部老城区,道路拥挤、狭窄,建筑密集,缺少可利用空间,停车缺口巨大。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动员大会提出,力争有效解决好交通拥堵、停车难停车乱、居住环境差、配套不完善、绿化品质低等一些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通过重点低效片区的升级改造,为产业升级提供空间载体,充分激发城市再生活力。
青岛市停车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提出,加快城市停车设施建设,集中建设一批停车设施,大幅增加泊位供给,3年建设120个公共停车场、泊位5.7万个,建设11个公交场站,泊位1130个,建立完善全社会停车设施共享机制。通过三年攻坚行动,基本实现设置规范、停车有序、安全便民的停车目标。
本项目位于市南区信号山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自然环境资源极其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青岛城市建制以来最早、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地块紧邻的大学路红墙是青岛著名的文化区域,新老文化交融,旅游资源丰富。依据“花海市南”的政策引导,将地上部分打造城市公园,给周边群众及游客带来活动休闲空间。但该区域停车规划滞后,缺少停车空间,停车压力大。若能有效挖掘停车资源,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方便周边群众生活。
项目位于市南区龙口路以西、大学路以北、广西路以南、常州路-人民会堂以东,总占地面积6613.8平米。项目规划打造城市广场公园及地上综合文化设施建筑,地下规划建设245个社会停车位。
No.2
二、规划思路
整体设计定位为以青岛传统文化、旅游文化和历史文化为载体的综合项目,以公园为核心,依托大学路网红墙,串联缝合周边街巷,形成景观互联。以传统风貌为基调,突出多元化的功能体验,充分挖掘青岛人文历史特色,彰显老城区历史文化底蕴和生命力,打造露天历史博物馆。地上建筑部分以复原“东方菜市”为主旨,结合现代公共空间需求,充分结合东方菜市历史建筑信息及周边风貌设计打造而成。
(一)以现存建筑为基础,完整保护区域的整体空间环境、景观风貌和人文特色。打造老城网红文化记忆公园,兼顾地下公共停车空间。完善老城区生活配套品质。
(二)以城市缝合为策略,将老城区琐碎空间整合释放、缝合串接,形成综合一体化串联。
(三)以绿缘为框,描绘大树庇护下的艺术公园生活美景。演绎青岛的公园之美,城市之美,生活之美。
(四)挖掘老城区的文化记忆特色,打造露天历史文化博物馆,传承老城文脉。
重塑老城新故事,植入特色主题文化艺术展示,打造网红艺术文学艺术引力场,提升网红效应。
项目建成后,将激活老城业态、集聚城市活力,形成特色化城市公共空间;新建的地下停车场能够有效的解决老城停车困难问题,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带动片区人流效应;地上新建的配套建筑可以为周边居民及游客提供公共设施服务功能,满足片区人群活动使用需求。项目利用网红墙的流量爆点,更新延续,待项目建成后辐射周边,有效扩大网红活动体验范围,活化历史街区,成为老城历史文化展示新名片。
No.3
三、规划内容
总平面索引图
实景合成鸟瞰图
效果图
No.4
四、创新与特色
项目作为老城区核心位置,对于品质和地标性原则具有较高要求。因而整体设计过程有一定难度和挑战。针对项目主要创新特色及重难点说明如下:
1.项目作为市南核心区位的重要绿地空间,其设计定位和难点较大,广场公园设计需充分考虑项目地标性特征,汲取项目资源、深入挖掘文化特色和在地属性。
2.植物设计呼应花海市南的城市理念,以花镜组团、疏林草地演绎“城在林中、人在景中、花在眼中”的景观效果,同时考虑四季景观营造,选用冷凉性植物与宿根花卉搭配,打造精致艺术花镜,塑造老城靓丽网红打卡地。
3.广场铺装设计选用与老城基调相匹配的材料,彰显老城特色。
4.广场公园考虑海绵设计。
5.作为更新改造类型项目,需要充分结合现状场地情况进行更新设计。场地内现存几棵古树名木,必须进行保护性设计,对于地下停车场规划设计带来一定限制因素,也是本项目设计主要重点难点之一。
6.广场内地上建筑以“复建记忆”为理念,对地块原历史风貌建筑东方菜市进行局部复建, 在满足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对东方菜市原建筑历史信息、青岛记忆等方面进行深度解析。